我总在门诊楼3号电梯旁的立柱边等预约患者。这个位置很妙——往左是检验科,向右是内镜中心,抬头能看到各楼层科室指示牌。作为山大二院陪诊服务的一员,这里是我的"作战指挥部"。上周三,我在这根立柱旁"捡到"了攥着6张检查单转圈的李阿姨,她儿子在微信里只发了句"妈去做体检"就出差了。
山大二院陪诊服务最特别之处,是我们要记住不同检查项目的"时间密码":心脏彩超要提前20分钟喝水,PET-CT必须准时到,而核磁共振可以晚15分钟...这些没写在指南里的小经验,是我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。王医生有次开玩笑说我们比导航APP还靠谱,其实不过是把患者迷路时眼里的慌张都记在了心里。
我的工牌背面贴着便利贴:
-
儿科采血室有动画片播放时间表
-
神经内科候诊区第三排椅子最安静
-
胃肠外科护士站备着红糖
这些细节构成了山大二院陪诊服务的温度地图。昨天带一位退伍老兵做检查,他看见我提醒老太太"心电图像穿项链一样套身上就行",突然敬了个礼:"你们这也是军民鱼水情啊。"
傍晚的急诊大厅像被按下快进键。我在这里学会通过脚步声判断需求——踱步的是等报告的,小跑的是找医生的,而蹲在墙角翻塑料袋的,往往需要一杯温水和止痛药的位置提醒。这大概就是山大二院陪诊服务的另一面:在现代化的医疗大楼里,我们始终保留着最原始的观察力。
下班前习惯绕到门诊大厅的钢琴旁。常有患者家属在这发呆,有时我会指给他们看钢琴背面贴的便签:一位白血病患儿画的彩虹,旁边写着"送给所有穿白衣服的叔叔阿姨"。这让我想起入职培训时老师说的话:"陪诊员的最高境界,是让自己成为医院里会走路的'便民标识'"。